星期二, 十一月 04, 2008

微软定价逻辑的分析

最近微软的反盗版行动引起了一片喧哗,支持者与反对者有明显的界限。支持者往往属于“精英”,反对者往往属于“草根”。这些所谓草根,由于他们是真正的草根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信息渠道和表达能力的一群,所以实际上也是精英——草根精英或平民精英,二者之间的区别,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大中资产阶级实业家与小资产阶级个体户的区别一样。在FT中文网上,这两者的代表分别是:吕伯望的《反思微软“黑屏”:中国人都是孔乙己?》和何景荣的《如果中国人是小偷,微软就是大盗》。

就好像后一篇文章振振有词的论说的那样,精英完全不在乎微软视窗的价格(他们办公室里的电脑大概都装了正版,自己的笔记本和品牌机也预装了正版),而小老百姓则完全不具有对这个价格相当于全部硬件价格的垄断产品的消费能力。

微软表面上的定价逻辑是:它1000多元的价格是根据全球统一的美元价格按照人民币汇率换算,并且还打了折扣,才计算出来的。这里面显然存在着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汇率完全偏离真实的购买力平价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二者之间长期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假如像美国人一厢情愿的希望的那样,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百姓都毫不吝啬的掏腰包购买他们以昂贵的美元计价的软件产品和电影大片,那么贸易总额哪里有不平衡的道理?他们哪里愿意想到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即一个贫穷国家的人和一个富裕国家的人,在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上,数字是完全倒转的。穷人总是会省下用于那些“软商品”消费上的钱,去购买他们更加需要、也是更能够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那些商品。消费水平的阶梯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高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缺乏对高附加值产品的消费、从而导致贸易不平衡的现象,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前期不可避免的宿命。

而微软还有它实质上的逻辑。微观经济学里对垄断的分析应该可以给出一个对垄断者最有利的定价,这个定价考虑到了需求弹性,使价格和销量之间达到一个最优的组合,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在中国,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来分析呢?

微软的中国业务应该主要是两大块: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一般的个人消费者对它的销售额的贡献应该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可以包含在PC厂商的企业采购行为里面。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个人用户去买正版windows的光盘(或者许可证),然后拿回家喜滋滋的装在自己的电脑上。(正版office现在可以去购物网站和商店买了,但有谁确实知道正版windows在哪儿有卖的吗?)

那么这两大块业务的需求弹性如何呢?不需要市场调查,我敢打赌,那一定是小得不能再小。有哪个负责任的政府(而且还很有钱)会甘心去做一个“小偷”、而且还是去偷自己最重要的战略伙伴?所以政府方面的业务,如果不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微软基本上可以旱涝保收、坐等数钱。

企业方面,PC厂商会买预装的windows就不用说了,其他有名有姓的大企业的办公用电脑,应该全都是一揽子采购的品牌机,也都装上了正版。所以这一块,如果忽略那些小鱼小虾的话,微软也不用操心。


--
中国速记: http://www.chinasuji.com
QQ:75519988 MSN:chinasuji@msn.com
咨询热线:0591-83380889/83379368
Email:chinasuji@gmail.com
公司名称:福州亚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