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月 11, 2006

博客:继续沉睡还是变身?

【eNet特约评论】导读——当7000万博客被冠上“睡眠”的前缀时,它们似乎一下子变成了浪费系统资源的“凶手”。然而,表明的沉默背后真的是一片死寂吗?事实或许并不竟然……

  如果说,在2004年,博客是“思想”的近义词;在2005年,博客是“商机”的代名词;那么在2006年,博客就是“泡沫”的同义词。

  在敏思博客遭遇“生死劫”以后,唱衰博客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近期,这股声音又打造出了一个新名词“七成睡眠博客”。援引新华社的报道,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在近3400万的博客空间总量中,有超过70%的博客空间平均一个月更新不到一次,继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睡眠博客”。换算一下,就是有超过2300万个是处在“休眠状态”,即便连注册者也不一定每个月都来“访问”一次。

  于是,有评论就把这一数据作为指责博客失败,指责博客浪费网络资源的证据。这样的指责看似合理,但真的站得住脚吗?不妨让我们追本溯源思考一下……

  事实上,上述这则新闻多少有些“炒冷饭”的意味。Keso在blog上曾经引用过这样的一段数据:据Technorati统计,截至2006年3月,55%(3个月前这一比例是50.5%)的新创建的blog,3个月后仍然保持更新。每周至少更新一次的blogger,为390万个(11%)。而麦田也在他的《博客即媒体》系列博客文章中,指出了大多数博客更新缓慢的现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量博客陷入睡眠状态的同时,也有不少点击量庞大的博客横空出世。老徐的博客就是其中的代表。博客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沉睡,反而非常火爆(尽管有人将其称之为“泡沫”),但是不少作为个体的博客空间却陷入沉寂,这又如何解释呢?

  有人把博客这种畸形发展的现象归咎于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高明的炒作手法。笔者无意去评价新浪的媒体号召力和新闻策划能力,但想提醒一句,现在已经是2006年了——距离木子美推出遗情书的2003年,已经过了3年了。难道网友真的这么愚昧,被同一种炒作手法(从本质上而言,名人博客和木子美都是下半身写作而已)吸引了三年之久吗?

  究其本质,或许大多数中国人更适合作为看客而不是Blogger。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缺乏“专栏作家”的国度。在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的言论可以借助大量地方媒体的转载,影响全国;但是,在中国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客就成了大多数国人窥探明星、名人的窗口。所以,新浪“名人博客”的崛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然而,这样的背景也势必造成了一种结果:大多数网民注册博客空间更多的仅仅是一时性起,他们更热衷的不是在博客上表达自己,而是簇拥在名人周围,疯狂地争抢沙发。这或许才是七成睡眠博客产生的根源——和中国国民特性有关,和博客网站的运营思路有关,但和博客本身的优劣又有何干系呢?

  说到这,笔者不禁想起了麦田在个人Blog上的一个判断: Web2.0只对1.5%的网民有效。换言之,真正能够频繁使用(而非简单的访问)博客服务的人并不是网民中的绝大多数,更多的局限于一些所谓的“互联网精英人群”。消息来源的相对单一也从从本质上决定了,博客成为媒体的潜力并不如人们之前想象的那么巨大。甚至连新浪的陈彤也曾经说过,“博客并不能成为第五媒体”——当然,他是从消息可信度的角度出发的……

  既然,除了Donews等天生的专业人士聚集地之外,博客在更大范围内的“媒体”特性并不鲜明,那么又何必用“博客”的名称笼统地概括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群呢?麦田在《博客即媒体》系列博客文章中,建议可以把精英用户和普通用户分为两类,为A类(建议命名blog)的用户提供媒体平台;而为B类(建议命名space)提供交流平台。新浪名人博客战略的成功和Blogbus、QQ空间在博客烧钱时代的率先盈利,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提出的这种分类方法不无道理……

  七成博客的沉睡不是博客本身的错误,而是中国国民特性和博客网站错误思路共同造成的恶果。与其毫无意义地探讨博客究竟浪费了多少网络资源,倒不如仔细思考一下博客未来的发展方向……

  顺便借用《驳“睡眠博客”浪费说》一文的话语,反问那些抛出“睡眠博客”浪费说的人一句:“为网民痛恨的流氓软件,偷偷地增加某些网站广告的点击率,算不算是浪费?”浪费网络资源的事太多了,何必要把这一现象当作对博客口诛笔伐的借口呢?


中国速记: http://www.chinasuji.com
QQ:75519988 MSN:chinasuji@msn.com
咨询热线:0591-83380889/83379368
Email:chinasuji@gamil.com
公司名称:福州亚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没有评论: